代写论文_只做精品原创论文! 好评100%、通过率100%_代写代发论文信誉最好的网站!

原创学术论文

代写论文操作流程 代发论文 代写代发合作期刊 文献翻译 代写论文信誉保证 代写论文专家阵容 代写论文合作加盟
当前位置: 主页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内容提要】学术界较少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和中国教育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从社会本体论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融合思想,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科学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城乡教育一体化

学术界就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学、城市学等角度进行阐述,以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为切入口剖析其当代价值,而从教育发展角度论述得比较少。本文基于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视角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城乡融合的思想,揭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展示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时代性。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研究成果及其主要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宏大理论体系中是否包括城乡融合思想?包括怎样的城乡融合思想?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论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理论依据的重要前提。对此学界有不少研究,经过深入探索和分析,基本形成肯定态度和多种城乡融合观。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城乡统筹问题在某一著作中作过专门集中而系统性的论述,其城乡统筹思想的火花散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论住宅问题》、《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①,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城乡融合思想的论述,大部分学者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理论出发、以城乡统筹之概念来展开的。有学者从理论比较的角度来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他们认为,与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空间理论、新发展理论的城乡统筹观相比较,“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生产关系的研究中深入剖析了城乡对立的形成和解决城乡对立的根本途径”。①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三要素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颇具特色的城乡统筹、融合思想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一是对城乡关系一系列前瞻性的具体论述,即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二是研究城乡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三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目代写论文标和价值指向,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共产主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目标。“四论说”。从城乡统筹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丰富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经典作家非常系统地阐述了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因(动力论)、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条件(条件论)、城乡统筹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论)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实现论)。”②“三关系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理论包括三层关系理论,即工业化之前的“城乡一体关系理论”,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后的“城乡对立关系理论”以及消除私有制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后的“城乡融合关系理论”。“三步骤说”,即以城乡统筹为前提、城乡融合为中心的三步骤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是城乡统筹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有机步骤:统筹城乡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必然选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要求的基础前提;城市带动是走向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③

二、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社会本体论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侧重点是论述关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城乡关系理论,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设想。因此,更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角度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通过这一视角更好地把握其理论内涵及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是指站在社会——现实的人的有机共同体角度,以社会整体发展为出发点来揭示社会本身的存在,在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下展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发展理论。因此从社会本体论视角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起码包括坚持社会整体发展观、人的积极主动参与观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等内容。1.“城乡融合”概念之所指——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分析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首先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概念的所指,即明确其基本含义。“城乡融合”概念由“城乡一体化”概念发展而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西方最早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他们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他们认为,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融合这一概念,他们“天才设想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裂,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平衡、协调,即实现城乡融合。”⑤所谓城乡融合,就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①。这表明,城乡融合实际是指城乡之间相互吸收生活方式之优点基础上的社会本身整体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城乡融合不是某些产业之间的融合,也不是社会某些领域之间的融合,而是指社会整体各子系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是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2.城乡融合是生产力发展和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城乡融合的社会必然性和社会选择性城乡融合是对城乡对立的整体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把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是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时期,城乡之间的对立就已经产生,从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角度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对立,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在经济上剥削乡村是社会严重畸形发展的标志。城乡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在论述城乡对立的后果时指出,消除城乡对立“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样它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必需。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②城乡融合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制度安排的必然要求,具有社会选择性。恩格斯从产业融合和劳动力合理分布角度分析了城乡对立问题,他指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③消灭分工的过程必须依靠社会的制度安排,而不是通过“任其自然”的方式来实现。打破城乡对立、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城乡融合是社会自身整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理性选择,体现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人的积极主动参与性。3.消灭私有制,实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条件性城乡融合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它一方面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另一方面需要消灭私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新的生产关系。城乡融合的“条件性”观点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未来社会发展状况时提出的著名论述中,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中“人的积极主动参与观”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消灭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先决条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④消灭了私有制,“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一点现在人们就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⑤显而易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城乡融合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到发展生产力、推翻私有制的社会革命运动中去。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最终落脚在实现所有人的所有方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因此直接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是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它不仅是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中国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把它作为指导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1.坚持社会整体发展的方法论——间接依据城乡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整体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城乡融合的内容比较多,不仅包括经济关系之间的融合、政治关系的融合、文化关系的融合,还要包括教育关系的城乡融合。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也应该坚持社会整体发展观,必须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分析教育发展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可能受到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因素的影响,从而从整体交叉的社会维度来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社会整体化发展的方法论,还必须从城乡联系、优势互补视角对教育发展作出科学规划,从教育整体出发规划系统内各个要素发展的基本方向,把教育个别、教育部分放在社会整体、社会一般的角度进行综合审查,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多维度统筹和协调、融合发展。社会整体发展观作为方法论基础是由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特定内涵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城乡教育的整体、互动、协调发展的过程,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内容。这一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从城乡整体发展的角度来把握教育发展的,重在城乡区域整体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双向互动性: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不是乡村教育城市化,更不是城市教育乡村化,而是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摒弃落后因素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三是渐进性: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简单的结果,重在缩小而不是消除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四是差异性: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不是城乡教育同步化、齐步走,而是根据城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和资源配置,发展特色教育,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办学效益;五是协调性: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对差异性认可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发展。社会整体发展观作为方法论基础不仅是由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特定内涵所决定的,也是由教育发展战略的特殊规定性所决定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应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它是指从城乡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对未来教育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发展计划,是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整体资源,服务城乡教育整体发展的战略,也是以教育整体发展来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同样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前瞻性:它是对未来发展的谋略和规划,是在充分论证、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发展蓝图,一方面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另一方面高于现实、超越现实;二是全局性:它是从教育和社会整体辩证发展视野、从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互动发展角度、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维度进行的全方位规划;三是相对稳定性:它是阶段性发展战略,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可避免地体现其变化、发展性,但是从其对实践的指导性功能来看,必须体现其相对稳定性。整体性、综合性、互补性等是上述两大类别特点的突出表现,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特点的丰富内涵,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来谋划发展基本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才具有现实性。2.坚持城乡统筹实现融合的整体发展思路——直接依据如果说方法论只是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间接依据,那么城乡融合的基本观点就是指导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直接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一直存在。这些差距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的历史原因所致,另一方面是我国制度安排的结果,“与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导致教育不公的发展性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导致我国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因素,突出表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公平配置上。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计划的资源配置模式。农村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和工业化积累资金,地方和社区的发展是缺乏重要性的。这种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成为凝固、扩大城乡和地区教育差距的基本制度。”①“这一制度的长期实行,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主要从城市人的需求和利益出发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制度文化,这一价值至今仍在影响着教育公共政策”。②既然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和制度因素,那么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基础上重新进行制度安排正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社会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③因此,立足于制度安排,统筹城乡教育各要素,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达到城乡融合的必要手段和主要渠道。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是在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城乡学校空间布局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战略、公用经费城乡一体化使用战略、师资配置城乡一体化战略、教育管理城乡一体化战略等教育内外部各子系统发展战略所组成的战略体系,然后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落实,从而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达到城乡社会高度融合的理想境界。
原创学术论文网Tag:

本站郑重声明:
  1、我们与数十所知名高校博士强强联手,保持常年稳定合作关系,论文质量更有保证;;
  2、写作领域涉及所有专业,实力操作,出稿更快,质量更高,通过率100%;
  3、所有代写文章,全部原创,包检测,保证质量,后续免费修改,保证通过;
  4、信誉实力服务,专业代写毕业论文,职称论文,硕博士论文,留学生论文,成熟操作;
  5、业务QQ:296931979 & 1536560517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联系我们
业务QQ1:296931979
业务QQ2:1536560517
业务邮箱:xueshupaper@qq.com
工作时间:每周七天,9AM---9PM
服务承诺
正刊保证:合作所有刊物,全部正刊,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假一罚十。

版权保证:写作老师全部安排对口专业硕博士,经验丰富,保证文章原创,保证文章质量,版权归您所有。

出刊保证:所有合作刊物,保证正刊,保证出刊,否则全额退款。

品质服务:全程跟踪服务,编辑部直接给您发通知,直接打电话编辑部核实录用情况,品质服务,全程无忧。

退款机制:诚信服务,成熟操作,只做有把握的单子;万一出现意外情况,您可以要求全额退款。

信誉保证:十年实力操作,十成功运作经验;诚信为本,实力做基础,信誉做保障;客户遍及海内外,实力信誉有口皆碑;选择我们,您就是选择放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