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研究一致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问题在于这种促进作用是否具有持续性。除林毅夫认为贸易不应该被视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外,其他文献135 都认为贸易能够长时间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其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文章没能从一个更长的历史阶段来考虑长期性问题。 对我国的实证分析结果因所选的变量、模型和数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基本上都承认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相关性。其中陈刚、潘杨、冉幕娟和张庆君则分别用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度来划分不同的阶段,进而探讨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杨全发和李建春、140 罗艳、张宗益都用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截面数据,得出结论认为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2 宏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2.1 数据初步探索 资料显示,世界GDP和商品出口不仅仅是同步移动,而且出口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145 世界GDP的增长甚至与一个更高的国际贸易增长相联系。衰退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 表1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和贸易依存度的相关系数。人均GDP增长率使用的是1962-1999年的平均值[1] ;贸易依存度采用的是1960-2003年的平均值 。采用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随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结果更可靠。 以1960年人均GDP [15](以1990年为基期的国际元)为准把众多国家和地区分为不同150 的组,分别度量各组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和贸易依存度的相关系数。 首先看样本中所有114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人均GDP增长率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1465732,且图1中的散点也没有表现出较明显的趋势。 依据1960年的人均GDP将数据分组后,可以看出人均GDP在6000国际元以下的各组外贸依存度和经济增长率的相关性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变大。人均GDP在4000-6000国155 际元的一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了0.7952545,且其t检验在5%的水平下显著。而当人均GDP超过6000国际元后,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人均GDP增长率呈负相关。但从图2可以看到右下角有两个异常值,所对应的国家分别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导致回归线被过度的下拉。把这两对数据剔除后,计算得到1960年人均GDP在6000以上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人均GDP增长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598669。从图2也可以看出其他国家不管对160 外贸易依存度如何,人均GDP增长率都在2%上下波动。 从以上分析可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在经济发展程度非常低的阶段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人均GDP增长率的相关性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性逐渐增大,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时候二者的相关性又将降低。 165 图1.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全部114个国家) 图2. 1960年人均GDP在6000以上的国家 170 表1. 贸易依存度和人均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 序号 1960年的 人均GDP 样本量 相关系数 Pearson Kendall Spearman 1 (0,+) 114 0.1465732 (0.1197) 0.0964136 (0.1283) 0.1483202 (0.1152) 2 (0,1000) 22 0.005266116 (0.9814) -0.1601732 (0.314) -0.2060982 (0.3558) 3 (1000,2000) 21 0.2933388 (0.1969) 0.2476190 (0.1245) 0.3194805 (0.1579) 4 (2000,3000) 15 0.2110405 0.1238095 0.1642857 20 40 60 80 100 120 -4 -3 -2 -1 0 1 2 3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50 100 150 200 -4 -2 0 2 4 6 经济增长 对外贸易 (0.4502) (0.559) (0.558) 5 (3000,4000) 11 0.6036424* (0.04925) 0.3454545 (0.1646) 0.4090909 (0.2139) 6 (4000,6000) 7 0.7952545* (0.03252) 0.4285714 (0.2389) 0.6428571 (0.1389) 7 (6000,8000) 6 -0.2283695 (0.6634) -0.06666667 (1) -0.1428571 (0.8028) 8 (8000,+) 11 -0.6719655* (0.02353) -0.4181818 (0.08656) -0.4181818 (0.2031) 注:1、相关系数栏括号内的数为P值。 2、 *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2.2 理论探讨 175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以1960年人均GDP6000国际元为界,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初期阶段和中后期阶段。以下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探讨为什么经济发展阶段会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大小。 2.2.1 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180 在原始经济中,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的比率在初期一般是很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比率急速上升。低水平的经济体通常是自给自足,因为它的大部分产品是由农民生产的,劳动力密集且效率低下。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供自身消费,只出售很小一部分产品。此时经济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生产规模和市场需求都比较小,供求平衡。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量几乎为零,即使有少量的贸易也是为了表示两国友好的商品互换行为,没能形成为盈利而进行185 的商品贸易活动。 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企业的生产效率在短期内得以很快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原来处于附属地位的工业超过农业,开始向工业国转变。 经济虽然发展了,但大部分工人从中获益甚少,人们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整个社会的消190 费不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市场出清难以实现。这时需要有更大的市场来吸纳多余出来的产品,出口便成了理想的选择,而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大规模的商品运输提供了可能。出口带动了生产和就业,无论是资本拥有者还是劳动力都能从中获益,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出口使一个国家积累起巨大的财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物质和资金基础,从而在经济上实现质的跨越。 195 对外贸易中的净出口除了直接构成GDP的一部分外,还能通过其他途径带动经济的增长。Coe et al.(1997) 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国际贸易给予技术落后国模仿技术前沿国新技术的机会,而模仿是一个“干中学”技术进步的过程;进口新的中间产品能通过投入产出效应提升进口国生产率;国际贸易增进了各国之间关于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和市场等信息的了解从而提升各国的劳动生产率;进口使各国避免重复劳动而改善全球范围内的200 研发活动效率。其次,国际贸易还通过影响进出口国的要素市场而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技术进步,但这个效果是不能确定的,其结果可能会促进技术进步,也可能阻碍技术进步。另外,技术的进口直接带来了进口国技术的进步;出口商对产品的演示和推销过程会带来技术的外溢;出口国接受进口国市场反馈提升自己的技术;源于进口的产品竞争也会促使出口 国的技术进步。大量的经验研究也支持了国际贸易显著的提高了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经205 济增长。 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其市场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科研能力较差。因而在这个阶段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这些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2.2 经济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210 从图2可以看到,1960年人均GDP达到6000国际元及以上的国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上下波动。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和外贸依存度的相关性很弱,其Pearson相关系数仅有0.16,可以认为此时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一般科学技术实力也较为雄厚,技术处于世界的前沿,国际贸易对215 这些国家技术的促进作用相当微弱。因此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对外贸易不能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达到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从新古典增长理论来看,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同样的技术而发达国家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因而,发达国家要比发展中国家增长的慢。 国际贸易也不能通过提高进口国全要素生产率,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全要素生产力(TFP)指的是在回归分析时,生产函数左边产出的增加率,不能用右边各种投入的增220 加率来解释的“残差” 。TFP实际上反映的是各种不被计入的投入要素,包括土地、自然资源、R&D等对生产的贡献(林毅夫,2005)。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来源可以不同。最发达国家的企业采用的技术已经在最高水平,其技术创新只能来源于新发明。投入资金和人力去做R&D以发明新技术,才可能有技术变迁。但在做回归分析时,一般不计入R&D,所以感觉产出大于投入,有TFP。因此TFP不是国际贸易带来的,而是分析时未被225 计入的投入产生的,故国际贸易也不能通过提升TFP从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另外,由于发达经济体总体规模庞大,即使经济增长的绝对量巨大但增长的幅度也有可能很低。而低水平的经济体规模较小,对外贸易能较大幅度的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变动也相应较大。 因此,初始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除了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净出口外所获甚微。既不能230 提升技术也得不到全要素生产力,故认为在这个阶段国际贸易难以带动经济增长。 2.3 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以上假说,根据1960年人均GDP把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为低于3000国际元、3000-6000国际元和高于6000国际元三个阶段,分别建立计量模型。因变量为经济增长率,自变量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初始发展程度、人口和经济自由度。 235 2.3.1 模型的设定及估计 初步设定模型为: iiiiiiXaXaXaXaaY443322110(1) 根据不同阶段的各国数据分别对模型估计,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因有些变量通不过检验,对模型进行修改,修正后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 模型1. 1960年人均GDP低于3000国际元的国家 240 iiiiuXXY52410 (2) 模型2. 1960年人均GDP在3000-6000国际元的国家 iiiiXXY42110 (3) 模型3. 1960年人均GDP高于6000国际元的国家 iiiiXXY42310 (4) 245 Yi是i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采用的是1962年到1999年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值[1]; X1i是i国的贸易依存度,由于得不到各国贸易增长率的数据,只能用贸易依存度代替,采用的是1960年到2003年的平均值; X2i是i国的发展战略,林毅夫(2007)认为从长期来看若推行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一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会很差,而且其经济的内向型会比其他情况下高,故在此引入此变量。250 Lin and Liu(2004)提出以技术选择指数(Technology Chice Index,TCI) [1]作为一国推行的发展战略的代理变量,这里采用其观点; 原创学术论文网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