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一致,体现城市优势,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并能够使之融入世界产业链,创造产业价值 的产业体系定位。 2.5 城市气质定位 气质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当气质与外在环境相结合,就 120 会形成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气质都是 不同的。创造出城市个性化的精神理念,既是一个城市发展哲学和文化价值的最高境界,更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创新。城市气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因此,对城市气质的正确定 位可以更深层次的挖掘城市的特色,使其更具竞争力和发展力。 2.6 城市文化定位 125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文化的软实力逐渐得以提升,文化将超越政治和经济,成为国家、地域和城市间竞争的最有 力武器。城市文化定位包括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赋形的归纳和构建。城市文化意象,是凝聚着 不同地域、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不同城市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 和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意象。赋形就是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中, 130 要通过具体形式体现和传承城市特有的文化意象。在城市规划时,打破城市千城一面的格局; 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仪式,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文 化。 3 黄石市城市定位分析 城市的定位,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考虑到理论的实用性,我们选取具体城市进行 135 定位分析,演绎整个定位的思路和方法;为了让理论具有普遍性,在样本城市的选择上,我 们采取中性原则,即选取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各类指标均居中,无极端分布,尽量符合 中国城市正态分布的中间值水平。因此,我们选取了我国中部的一个地级市——湖北省黄石 市进行系统的调研,以黄石为例,从城市定位的概念原则入手,对城市内部、外部要素进行 分析与比较。文章站在全局的角度,从城市的空间、功能、产业、文化、气质等多个维度立 140 体分析中国城市定位的方法,借此推广到一般。 3.1 黄石市内部条件 我们选取的样本城市黄石,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中国中部最大城 市圈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属于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之一。全市现辖黄石港区、西 145 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4 个市辖区、阳新县和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 开发区),代管大冶市(县级市),总面积4583 平方公里,总人口260 万,2011 年全年国 内生产总值(GDP)925.96 亿元。 3.1.1 经济状况 城市经济状况分析,是定位系统分析中的首要环节。城市的经济基础决定着其他一切上 150 层建筑,因而分析一个城市,应先从经济方面入手。 黄石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发展在历史上一直严重依赖资源的开发。随着其资 源的枯竭,黄石开始思考着城市发展转型。目前该地区经济状况主要有以下特征:1)地区经 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05 年到2009 年,黄石市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地区经济快速 155 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 年的328.19 增长2009 年的571.59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87%。 但是,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五年中,没有明显改变,2010 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分 别是7.92%、 54.96%、 37.13%。2)支柱产业地位突出,但总体仍依赖资源。2009 年,黄 石市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为864.62 亿元,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以及机械制造总 产值就占黄石工业产值的77.34%。3)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工业园区建设长足进步。黄石市 160 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目前已拥有一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五个省级开发区。2009 年黄石六个省 级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现价)149.29 亿元,拥有76 个亿元以上项目,新开项目163 个, 税收总额达到14.87 亿元。 3.1.2 社会状况 城市社会状况分析,包含城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保障、基础设施等各个层面的 165 系统考察,是挖掘城市内涵和特征的先决条件。 过去五年,黄石在社会方面的进步,主要体现为 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 成效显著。中国端午节·西塞神舟会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了中国·黄 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形成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完整的格局等。2)就业和社 会保障系统推进,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黄石被列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试点城 170 市,社会保障“五保”合一机制全面形成。2010 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65 元, 年均增长12.7%。3)市政设施日渐完善,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黄石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 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等称号。 3.1.3 环境状况 环境状况的分析,主要是环境承载力的计算考察。一般会选取水、土地、能源等环境要 175 素进行承载力的计算及预测,这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是影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 重要因素。譬如,对黄石进行能源消耗的承载力分析可以运用IPAT 模型:根据黄石市 2005-2010 年间GDP 和GDP 能耗的相关数据,运用IPAT 模型对未来五年的能源资源利用 状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 (1)如果2011-2015 年黄石市GDP 总量增长速度为12%,2016-2020 年GDP 增长速度 180 为10%,2021-2030 年GDP 增速为8%,单位GDP 能耗维持在2010 年的1.83 吨标准煤/万 元不变,那么2030 年耗能将为2010 年的6 倍多,能源需求非常旺盛。 (2)如果2011-2015 年黄石市GDP 总量增长速度为12%,2016-2020 年GDP 增长速度 为10%,2021-2030 年GDP 增速为8%,单位GDP 能耗减少情况保持在2005-2010 年间的 平均水平,年均降低5.2%。那么到2020 年黄石市的能源消耗总量为2659.7 万吨标准煤, 185 能源消耗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3.2 黄石市外部因素 城市定位中的外部分析,是建立在内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城市比较,找出城市 自身的优劣势,从而为城市定位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外部分析不等于 营销学中的外部环境分析。虽然二者都要对竞争对手进行剖析,但是城市的外部分析的思路 190 却完全不同。城市的外部分析一般从宏观到微观:先将城市置于全国甚至全球的大环境背景 中考量,宏观比较与其级别类似的城市状况;然后将范围缩小,放置到区域中比较;接下来 进一步具体细化,将城市与城市群(圈)内的其他城市进行对标分析,以竞争者和合作者这 双重身份去重新审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全国层面上,2011 年黄石 GDP 总量在全国283 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74 位,人均GDP3.81 195 万元,排名第113 位,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共十三个副中心 城市中,黄石GDP 总量排最后一位,但人均GDP 处在第七名的中间位置;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排名第十一,较为靠后。而在“武汉1+8 城市圈”中,通过GDP、人均GDP、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额等经济指标的排名比较,可以分析出武汉处于中心地位并遥遥领 先,黄石、黄冈与孝感为第二集团,经济总体水品相当。黄石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规模以 200 上工业增加值方面都领先于除武汉的其他七个城市。支柱产业方面黄石市有色金属在武汉城 市圈中优势较大;钢铁生产中武汉与鄂州规模较大,黄石特钢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纺织服 装中天门、仙桃、咸宁、孝感、黄冈等都具有一定规模,黄石自主品牌优势明显,美尔雅、 美岛等出口企业具有很强竞争力。 3.3 黄石市定位五维分析 205 通过对城市内外部状况的具体分析,我们需要总结出城市总体特征,对城市的状况有清 晰准确的判断。因此,对城市状况的归纳与总结必不可少,它对我们下一步的城市定位的成 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黄石而言,其最大特点就在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作为依靠枯竭资源的工业经济 已明显出于疲软迹象,环境能耗指标任务艰巨。虽然工业基础雄厚,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10 新兴产业亮点少,经济缺乏新兴增长点;而与周围城市相比,除了资源类工业外,其他产业 趋同性高;同时在城市圈内又受到武汉辐射,没有利用好武汉这个平台进行合作,使得自身 发展较为缓慢,经济落后于其他副中心城市。 3.3.1 空间定位 在黄石的空间定位方面,由于其山水江重重阻隔,我们按照主要干道和区镇,将其规划 215 为三横三纵,以黄石市中心为核的轴状形态。每条城镇发展轴均有一级以上公路为依托,六 条城镇发展轴串联黄石市域全部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通过快速交通带动城镇发展及园区物 流运输,并为城镇周边提供公共服务。 3.3.2 功能定位 对于黄石这座地级市,以及毗邻武汉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功能定位上更明晰,避免功 220 能趋同的最核心目标。据此,将黄石定位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龙头——中部六 省低碳工业重镇——武汉城市圈副中心”这三大层次。依托本身矿冶特色,对内强化城市综 合性职能,对外聚焦城市特色功能。具体来说,对综合型城市职能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定位为 服务本市工业、商贸、旅游为重点,打造特色设施项目,进一步扩大对周边地区辐射效应; 产业发展则以提升城市综合性职能为目标,商贸依托服装纺织行业,打造鄂东皖西商贸 225 流通服务中心,华中商贸副中心的格局;人口环境则要求黄石在现有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的 基础上,将城市定位为江南高品质生活中心,焕发江南明珠黄石襟江怀湖的魅力。对外聚焦 城市独特功能则要求在全国层面,打造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向转型龙头城市的目标 靠齐,强化黄石对外影响力。形成区域特色矿冶文化,走有黄石特色的转型道路;在中部六 省,振兴黄石老工业基地,创建新型低碳工业重镇,循环经济国家基地试点,对包括钢铁等 230 有色等重工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发展拥有自主产权、品牌的棉纺服装轻工业;在武汉城市 原创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MBA论文 代写博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