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3 可知,2000~2009 年江苏全省第一产业发展滞后,比例急速下降,尤其是苏北地 区,第一产业比例急剧下降,达11.601%,苏中地区其次。这一时期,苏南、苏北地区第二、 三产业比例持续上升,呈现第二、三超前发展的趋势,符合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规律。其中 135 苏南地区第二产业变动比例值仅为0.68%,第二产业超前系数刚过1%,第三产业超前系数 值高达5.847%,是苏北地区的2.15 倍。苏北地区第三产业变动比例最大,增幅达3.95%, 第三产业超前系数也高达2.723%,同时苏北地区第二产业超前系数也高达2.391%,说明在 这一时段苏北第二、三产业都超前发展,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比较大。苏中地区第 二产业超前发展,其比例变化值高达8.097%,大大超过了苏北和苏南地区,但是其第三产 140 业发展滞后,大大落后于苏南地区的5.847%;苏中地区第一、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 超前发展,这与产业结构升级规律不相符合。 4 促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4.1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江苏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据2000~2009 年数据分析江苏农业发展滞后,在国民生产 145 总值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制约着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江苏农业经济分析,发现 江苏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产业化经营,加速扩张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坚持以工业化思想 改造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发展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农业,加快农产品产业化升级,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盐城、连云港、南通三市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形成以沿海特色 蔬菜为重点,不断打造大棚西瓜、番茄、日本梨等专业特色瓜果蔬菜生产基地。无锡、南京、 150 苏州、常州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面向都市,积极发 展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旅游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农机、植保、种子等农业服务业。 4.2 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领跑, 但是江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已刻不容缓。据表2、3 分析,江苏工业总体上已经进入 155 中后期,苏南更是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传统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呈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要 在发展传统工业的基础上,超前进行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一批销售 收入过千亿元的新兴产业。同时,要注重以龙头企业或主导产品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两端 延伸,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南京软件和服务 外包、苏州电子信息、扬州新光源、泰州生物医药、无锡太阳能等产业集聚优势,加快组建 160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 4.3 增强区域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据分析,江苏省目前第三产业呈现超前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南、苏中和苏北第三产业发 展水平却存在差距。苏南第三产业发展最快,苏北其次,苏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10 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7%,大大低于苏南地区的水平,所以第三产业发展 165 策略要从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区域性、层次化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将南 京作为全省的金融和信息中心,带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4 市物流、交通、金融业的发 展,同时辅助发展与之配套的零售业、旅游业以及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 业的水平与质量,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分工的大格局,使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 更上一个台阶。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苏中和苏北地区则要积极发展预期效益好、产 170 业关联度高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如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靖学青. 上海产业升级测度及评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8(6):53-59. [2] PETTY W.Political arithmetiv[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0:1-56. 175 [3] Aiginger,K.,D.C.Mueller and C.Weiss,1998,"Objective, Topics and Method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Nineties:Result from a Surv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ziation,16 p.799-830. [4] Fabio Montobbio.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2,P387-419. [5] Timmer M,Szirmai 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e Bonus Hypothesis 180 Examined[J].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1):371-392. [6] Peneder,M.,2003,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eth,in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4(2003),427-448. [7] 江世银. 区域主导产业关联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院报,2004(6):53-57. [8] 蒋昭侠. 产权改革: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石[J]. 上海财经研究,2005(2):79-83. [9] 张莹洁.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185 [J].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116-118. [10] 李文臣,刘超阳. 江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1):67-70. [11] 马强,林文. 基于DEA 的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 资源与产业,2010,12(1):158-162. [12] 约翰 H 摩尔. 产出结构变化的测量[J]. 收入和财富评论,1987(3):89-91. [13] 高燕. 产业升级的测定及政策建议[J]. 统计研究,2006(4):47-49. 190 [14] 程艳霞,李娜. 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1):118-121. [15] 严慧敏. 安徽产业升级测定及政策建议[J]. 理论建设,2008,18(6):31-34. 原创学术论文网Tag:职称论文发表 代发论文 代写代发论文 论文发表 代写经济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