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先被分成了两部分:生产能耗和生活能耗。表3 列出了对应式(14)的五因素分析模型。为 了节约篇幅,基于式(15)的分解结果省略不列。 表2 能源消耗强度的五因素分解模型(基于总产出结构和直接消耗系数联合影响) 影响因素 总作用 纯作用 生产能耗强度 (1) 0 0 0 ( 0) 0 ( 0) 0 E E E P t k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1) (1) P E E P k kΔe =Δe 直接消耗系数 (1) 0 0 0 0 ( ) 0 ( 0) 0 E E P A t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1) (1) P P A AΔe =Δe 总产出结构 (1) 0 0 0 ( 0) ( 0) 0 E E P t W t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1) (1) P P W WΔe =Δe 一阶作用 (1) (1) (1) (1) E P k A W P P P Δe =Δe +Δe +Δe (1) P P (1) Δe =Δe 生产能源消耗强度,直 接消耗系数 (2) 0 0 0 ( ) 0 ( 0) 0 E E E P t k A t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2) (1) (1) (2) E E E P P P P k A k A k A Δe =Δe −Δe −Δe 直接消耗系数,总产出 结构 (2 ) 0 0 0 ( ) ( 0) 0 E E P t AW t t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 2 ) (1) (1) (2) P P P P AW A W AWΔe =Δe −Δe −Δe 总产出结构,生产能源 消耗强度 (2) 0 0 ( 0) ( 0) 0 E E E P t t Wk t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 2) (1) (1) (2) E E E P P P P Wk W k WkΔe =Δe −Δe −Δe 二阶作用 (2) (2) (2 ) (2) (1) P P E E P P kA AW Wk P Δe =Δe +Δe +Δe +Δe (2) (2) ( 2) (2) (2) (1) P P P kEA E P AW Wk P P e e e e e e Δ =Δ +Δ +Δ = Δ − Δ 生产能源消耗强度,直 接消耗系数,总产出结 构 0 0 ( ) ( 0) 0 E E t t P t t k W k W e e I A W e I A W ′ ′ Δ = − − − (3) P P(3) P(2) Δe =Δe −Δe 人均生活能耗 (1) E 0 0 0 L E E Δey =yt g −y g (1) (1) E yE L ΔeL =Δey 人均GDP (1) 0 0 0 L E E Δeg =y gt−y g (1) (1) L L g gΔe =Δe 一阶作用 (1) (1) (1) E L L L Δe =Δey ++Δeg (1) (1) (1) L E L L Δe =Δey ++Δeg 人均生活能耗,人均 GDP 0 0 (2) E E t t L L Δe = Δe =y g −y g (2) L L(2) L(1) Δe =Δe −Δe 总变化 0 0 0 ( ) ( 0) 0 0 E E E E t t t t t t k W y k W y f e I A W g e I A W g ′ ′ Δ = + − − − − 3.2 计算与分析 200 从1997 年到2005 年共八年时间,单位GDP 能耗下降15.6%。对能耗变化,我们首先 做了一个二因素分析,即分为生产和生活两个因素。考察表3 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生活能耗 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在11%左右,变化量的贡献率则达到17.8%。这一阶段,能耗强度总体是 下降的,生活能耗强度即单位GDP 生活能耗也是下降的。 观察表4。数据显示,生产因素中的一阶、二阶和三阶纯作用的贡献率分别是25.7%、 205 58.1%%和-1.7%。这是一个有点奇怪的结果。因为二阶作用是一阶作用的两倍多,与一般情 况不合。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即1997 至2002 年能耗强度是大幅下降,而第二 阶段2002 至2005 年又急速上升。在支持作用与抑制作用的多重相互作用下,二阶作用就超 过了一阶作用的贡献率。从表的下半部分看,从1997 年到2005 年,总的来说,在第一阶段 强大的技术因素影响下(技术因素仍然是这一阶段总能耗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变化贡 210 献率达到89.0%。但是,需求结构的调整作用仍然是不利的,其负作用达到-25.0%,所以, 可以说,我国在这一阶段的需求不利于节能降耗。 观察表5。生产因素中的一阶、二阶和三阶纯作用的贡献率分别是39.5%、39.2%和3.4%。 一、二阶作用平分秋色。这里,一阶纯作用中,产出能耗强度的作用更加突出,达到162.46%, 直接消耗系数和总产出结构对节能降耗都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58.3%和 215 -64.6%。这说明,这一阶段总体中,投入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很大的替代作用,显著抑制了节 能降耗活动带来的能耗强度降低效果。 总体看1997-2005 年我国的能耗强度变化趋势,对节能降耗的支持作用和抑制作用同时 存在,都很显著,但技术节能的总体作用超过了各种抑制作用的总和,平均贡献率达到 120.9%,最终使得单位GDP 能耗下降。生活能耗对单位GDP 能耗下降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20 总贡献率达到17.9%。但是,这主要是经济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结果,因为从人均生活能耗 来看,其作用始终是抑制作用,在本阶段总体贡献率达到-36.8%。当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 生活能耗将抑制单位GDP 能耗的下降。 表3 1997-2005 二因素模型 1997 2005 变化分析 因素分解 数量 (吨/万元) 总量贡献率 (%) 数量 (吨/万元) 总量贡献率 (%) 变化量(吨/ 万元) 变化率 (%) 变化贡献率 (%) 生产能耗强度 1.5008 88.15 1.2836 89.28 -0.2172 -14.47 82.05 生活能耗强度 0.2017 11.85 0.1542 10.72 -0.0475 -23.56 17.95 总能耗强度(合计) 1.7025 100.00 1.4377 100.00 -0.2647 -15.55 100.00 表4 五因素分解模型(基于最终需求结构和直接消耗系数联合影响):1997-2005 影响绝对数(吨/万元) 影响贡献率(%) 影响因素 总作用 纯作用 总作用 纯作用 产出能耗强度 -0.4300 -0.4300 162.46 162.46 直接消耗系数 0.2960 0.2960 -111.84 -111.84 最终使用结构 0.0661 0.0661 -24.96 -24.96 一阶作用 -0.0679 -0.0679 25.67 25.67 产出能耗强度,直接 消耗系数 -0.2356 -0.1016 88.99 38.37 直接消耗系数,最终 使用结构 0.3456 -0.0165 -130.55 6.24 最终使用结构,产出 能耗强度 -0.3996 -0.0357 150.97 13.47 二阶作用 -0.2217 -0.1537 83.75 58.08 产出能耗强度,直接 消耗系数,最终使用 结构 -0.2172 0.0045 82.05 -1.70 人均生活能耗 0.0974 0.0974 -36.80 -36.80 人均GDP -0.0977 -0.0977 36.92 36.92 一阶作用 -0.0003 -0.0003 0.12 0.12 人均生活能耗,人均 GDP -0.0475 -0.0472 17.95 17.83 总变化 -0.2647 -0.2647 100.00 100.00 以下把部门能耗强度与直接消耗系数绑在一块变化 影响因素 总作用 纯作用 总作用 纯作用 最终使用结构 0.0661 0.0661 -24.96 -24.96 产出能耗强度,直接 消耗系数 -0.2356 -0.2356 88.99 88.99 一阶作用 -0.1695 -0.1695 64.04 64.04 产出能耗强度,直接 消耗系数,最终使用 结构 -0.2172 -0.0477 82.05 18.02 表5 五因素分解模型(基于总产出结构和直接消耗系数联合影响):1997-2005 影响绝对数(吨/万元) 影响贡献率(%) 影响因素 总作用 纯作用 总作用 纯作用 产出能耗强度 -0.4300 -0.4300 162.46 162.46 直接消耗系数 0.1543 0.1543 -58.29 -58.29 总产出结构 0.1711 0.1711 -64.64 -64.64 一阶作用 -0.1046 -0.1046 39.52 39.52 产出能耗强度,直 接消耗系数 -0.3199 -0.0442 120.87 16.70 直接消耗系数,总 产出结构 0.3456 0.0202 -130.55 -7.61 总产出结构,产出 能耗强度 -0.3385 -0.0796 127.87 30.05 二阶作用 -0.2082 -0.1036 78.67 39.15 产出能耗强度,直 接消耗系数,总产 出结构 -0.2172 -0.00896 82.05 3.38 以下把部门能耗强度与直接消耗系数绑在一块变化 影响因素 总作用 纯作用 总作用 纯作用 总产出结构 0.1711 0.1711 -64.64 -64.64 产出能耗强度,直 接消耗系数 -0.3199 -0.3199 120.87 120.87 一阶作用 -0.1488 -0.1488 56.23 56.23 产出能耗强度,直 接消耗系数,总产 出结构 -0.2172 -0.0684 82.05 25.83 225 4 结论 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要首先搞清楚其中的主客观因素,理清楚每个设计指标的真实经济意 义。像物价指数、增加增长速度等指数只有相对水平意义,不能过分追求其具体数值的大小, 因为计算中的权数选择不是唯一的,需要主观决定;权数不同,计算结果就不同。在影响因 230 素分析中,需要客观地分解结果来作为经济发展决策的参考依据,就不应该使主观决定的权 数来决定分析结果。所以,我们建议摈弃流行的SDA 及LMDI 分析模式,采取纯客观的多 因素多阶分析(MMIA)模式。 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结构的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模式,并利用我国1997-2005 年不变价投 入产出表,对我国1997-2005 年能耗强度变化分析表明,对节能降耗的支持作用和抑制作用 235 同时存在,均呈现显著特征,且技术节能的总体作用超过了各种抑制作用的总和,平均贡献 率达到120.9%,最终使得单位GDP 能耗下降。生活能耗对单位GDP 能耗的贡献率达到 17.9%。从人均生活能耗变化来看,其作用始终是抑制作用,但由于经济增长快于人口,单 位GDP 生活总能耗还是下降的。当然,由于GDP 核算本身的固有缺陷,不变价格GDP 依 赖于权数选择,单位GDP 能耗值也不是纯客观的,所以,分析结果还是有近似性。 24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Skolka, J.. 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Austria[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1989 (11):45-66. [2] Carlo Milana. The 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A]. 245 Michael L. Lahr and Erik Dietzenbacher (eds). Input-Output Analysis: Frontiers and Extensions, Essays in honor of Ronald E. Miller[C]. London: Macmillan Press, 2001. [3] Ang,B. W. ,Liu F. L..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原创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代写硕士论文 代写MBA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