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现状进行定位和分析,总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 比较劣势和优势。 2.2.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自身劣势与优势 125 表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自身劣势 单位:% 行政部 门不够 重视 作者层 次较低 期刊知 名度不 高 论文质 量不理 想 权威性 不够 专家学 者认可 度低 学术影 响力较 弱 读者面 不广 知识产 权保护 问题 频 数 331 464 459 361 474 360 327 299 285 百分比 29.8 41.7 41.3 32.5 42.6 32.4 29.4 26.9 25.6 如表3 所示,调查对象认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自身最大的劣势依 次是“权威性不够”、“作者层次较低”和“期刊知名度不高”,分别占比42.6%、41.7% 130 和41.3%。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如何提高其权威性和知名度,吸引高水平的专 家学者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已经成为其又好又快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表4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自身优势 单位:% 发表速 度较快 资源共 享,免费 阅读 便于交 流,便于 下载 发表费 用低 节约时 间和精 力 信息量大, 不受版面限 制 图文并 茂,灵活 多样 适应信息 化发展趋 势 频 数 370 740 561 237 419 422 151 352 百分比 33.3 66.5 50.4 21.3 37.8 37.9 13.6 31.7 135 如表4 所示,调查对象认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自身最大的优势依 次是“资源共享,免费阅读”、“便于交流,方便下载使用”和“信息量大,不受版面限制”, 分别占比66.5%、50.4%和37.9%。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如何进一步利用网络 信息平台和先进科学技术优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比较劣势与优势 140 表5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比较劣势 单位:% 社会认可度 较低 学术影响力 较小 论文水平参 差不齐 发表程序不 规范 评审制度不 完善 政策法规不 健全 频 数 388 520 537 281 472 453 百分比 34.9 46.8 48.3 25.3 42.4 40.7 如表5 所示,调查对象认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与传统纸质期刊相 比最大的比较劣势依次是“论文水平参差不齐”、“学术影响力较小”和“评审制度不完善”, 145 分别占比48.3%、46.8%和42.4%。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传统期刊相比,最 大的比较劣势与其自身劣势基本一致,仍然是学术影响力偏低和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表6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比较优势 单位:% 社会认 可度高 发表速 度较快 费用 较低 节约社 会资源 便于学 术交流 影响范 围较广 公平 公正 适应发 展趋势 频 数 110 637 490 473 275 296 187 331 百分比 9.9 57.3 44.1 42.5 24.7 26.6 16.8 29.8 150 如表6 所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最大的比较 优势依次是“发表速度快”、“费用较低”和“节约社会资源”,分别占比57.3%、44.1% 和42.5%。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与传统期刊相比,最大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是 其依托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便捷、高效的发表模式。 2.3 调查对象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审制度认识 155 本研究最后从调查对象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制度的合理程度和建议两个方面进 行调查,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根据文 责自负原则,审核作者所投论文是否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是否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且具有一 定学术水平,是否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3],“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采用“先 公布、后评审”的学术评审方式,评审周期一般为3 周,一般比论文的公布时间滞后一个月, 160 通常是在论文在线公布后请1 到2 名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表7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制度的合理程度 单位:% 非常合理 合理 一般 不合理 很不合理 频 数 51 227 702 88 44 百分比 4.6 20.4 63.1 7.9 4.0 如表7 所示,调查对象在整体上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制度的合理程度不尽认同, 165 大部分调查对象对评审制度的合理程度表示一般,占63.1%,表示非常合理和合理的总和仅 占25.0%。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审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表8 适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评审制度方式 单位:% 编辑初审制 专家评审制 主编终审制 双向匿名制 频 数 339 634 350 391 百分比 30.5 57.0 31.5 35.2 在线审稿制 系统审稿制 同行外审制 编委会终审制 频 数 224 252 369 192 百分比 20.1 22.7 33.2 17.3 170 如表8 所示,调查对象认为适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评审制度的方 式主要是“专家评审制”、“双向匿名制”和“同行外审制”,分别占比57.0%、35.2%和 33.2%。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作为科技论文网络发表的重要平台,公平、公正、 公开的学术评审制度是其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3 调查结论 175 3.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 截止2010 年底,全国共有41 所高校先后颁布文件规定全部学科或部分学科认可“中国 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其中包括: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985 工 程”重点建设大学11 所;江南大学、河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 学14 所(不含“985 工程”、“211 工程”双建设学校);广东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180 青岛大学等省(直辖市)属重点高校15 所;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1 所。[4]由此可见,我国 已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大学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 随着我国高水平大学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学术影响力正在稳步提 升。但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仍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我国目前共有“985 工程”建设大学39 所,“211 工程”建设大学110 所,相对于总量而言,目前“中国科技 185 论文在线”的认可率就相对偏低了。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 优势,吸引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认可,为其提供广阔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使科研 实力相对较弱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到科研事业中。所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必须 进一步提高其学术影响力,获得各级各类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认可。 通过本次调查:第一,关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人群结构不合理。 190 从纵向上看,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而学术水平更高的博士研究生、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等 群体的关注度相对偏低;从横向上看,以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为主,而相关政府管理干部、 出版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的关注度相对偏低。第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整体认可度 偏低。从社会层面上看,调查对象对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了解和满 意程度大部分处于一般或不太了解的状态;从学术层面上看,大部分调查对象未在“中国科 195 技论文在线”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每周平均使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时间也偏少,许多 单位也未明确承认“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学术地位。由此可见,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力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质量水平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作为新时期的新兴产物,已经取得了快速而显 200 著的发展。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整体上对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发展 前景非常看好,有53.6%的调查对象持乐观态度,持悲观态度的调查对象比例仅为6.5%。 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平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作为科研 成果和学术思想直接体现的科技论文,其学术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发表平台的价值性 和权威性。目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平和传统权威核心 205 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调查显示:第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优秀学者”、 “首发论文”、“热度视界”、“科技期刊”、“博士论坛”、“专题论文”六个栏目之间 无显著性差异,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缺少特色品牌栏目,难以有针对性的吸引高水平的 科技论文。第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在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平上存在不 足。一方面,作者的层次偏低,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而博士研究生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度普遍 210 不高使学术论文的质量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与关注、相关政策法规的 制定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作者面和读者面不广,不利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学术交 流和吸引高水平论文。 由此可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络发表科技论文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只 有进一步切实提高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水平,吸引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高水平科技论文, 215 真正成为优秀学者相互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才能取得进一步的稳步发展。 3.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审制度 原创学术论文网Tag:代写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 代写代发论文 论文发表 |